4月27日至28日,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主办的“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在海南区域开展系列生态保护行动,凝聚政企学研多方力量,为海南生态岛建设注入新动能。
全国第20场!三亚塔岭净滩行动
东邻天涯海角、西接南山寺的塔岭海滩,蓝天白云下礁石与大海相映,宛如海南岛上一颗被遗忘的明珠。这片沙滩因交通不便长期鲜为人知,却在洋流裹挟、历史遗留与人为活动的多重影响下,堆积了大量海洋垃圾,威胁着海洋生态的健康。
4月27日,项目组招募了50余名志愿者在此开展项目在全国第20场净滩行动。随着多辆载满志愿者的车辆穿越蜿蜒乡道抵达海滩,一场碧海银沙的守护行动正式开始。
行动伊始,工作人员先是通过专题科普为参与者筑牢环保认知:从塑料制品百年发展史到全球海洋垃圾触目惊心的现状,从塑料垃圾上百年的的降解周期到日常减塑行动指南,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志愿者们更明晰守护海洋的深远意义。
随后,志愿者们领取网兜、垃圾夹等工具迅速投入战斗——有的沿着海岸线仔细搜寻,有的则俯身深入礁石的缝隙,还有人深入海防林中。经1小时的全力奋战,123.9公斤海洋垃圾被彻底清除,碧海银沙终现本色。
崖州海上讲堂 社区渔民赋能培训
作为渔民世代依存的"蓝色粮仓",海洋生态健康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存发展。4月28日,由中共三亚市崖州区委组织部指导、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主办、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地支持的《崖州区"海上讲堂"暨"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社区渔民专题培训活动》,在崖州中心渔港圆满举办。本次培训聚焦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与生态养护,通过"政策解读+技术赋能+案例实践"三维课程体系,为20余名参训渔民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领航:织密岸海治理网络
中共崖州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林海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培训融入'先锋渔英'海上党建工程,通过构建'党支部+渔船+网格'组织体系,搭建岸海联动治理平台,将引领渔业社区向生态化、规范化转型。"他号召参训渔民党员:"要争当红色先锋,把今日所学转化为明日所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各基金会、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共同努力下,推动公众共同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项目落地:守护渔民的蓝色家园
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项目专员谭啸系统阐释“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战略,聚焦长期被忽视的偏远海滩及海岛生态保护。针对这些因交通闭塞沦为塑料垃圾"终点站"的区域,项目通过联合社区开展定期清洁行动,支持渔民在捕捞作业中同步清理海漂垃圾,并培训海滨社区人员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同时联动多方力量组织公众倡导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海洋保护网络。
科技赋能:从认知到行动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吴静老师通过双维课程精准呼应三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在法治筑基层面,深度解析《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构建的陆海统筹治理框架,结合典型案例阐明渔船作业中的生态责任边界。同时聚焦海洋塑料高值化利用技术路径,阐释如何通过物理回收再造、化学解聚改性等创新工艺,将废弃渔网、塑料垃圾转化为环保建材、纺织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再生的双向突破。
生态共赢:探寻人海共生的永续之道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杨超杰教授在《平衡与永续:可持续渔业管理的生态智慧与实践路径》培训中,生动讲解"既要捕鱼也要养海"的智慧。揭示可持续渔业的关键路径:通过改良渔网网眼选择性捕捞,既保障渔获又留存幼鱼生机。全球多个实践案例表明,规范捕捞行为能同步实现鱼群恢复、渔获增值与收入提升,印证"海洋健康是渔民生计之本"的真理。这套方法让传统"靠海吃海"变成"护海养海",既保护了海洋,也让渔业发展更长久,为子孙后代留下生生不息的蓝色家园。
守护蔚蓝:从认知到行动的生态守护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胡雁思汉通过《鲸豚搁浅救助与物种保护培训》,系统讲解濒危物种识别与鲸豚搁浅救助规范:从法律层面的“误捕即停”原则,到通过体型轮廓、体色特征、呼吸方式等内容快速辨识保护物种,再到搁浅鲸豚的保湿防晒、体位稳定等科学响应流程。“以前遇到受伤海洋生物只会手足无措,现在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了!”参训渔民的感慨,折射出从传统作业向责任守护的转变。
从海岸到讲堂,从清污到赋能。两天的行动里,我们清理被遗忘的沙滩,更在渔民心中播撒生态渔业的火种。每一片重归洁净的海岸、每一张放过幼鱼的渔网、每一程守护生态的航行,都在为海洋积蓄生生不息的力量。期待更多人携手同行,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项目介绍
「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发起,由闲鱼公益宝贝及阿里巴巴公益支持。该项目旨在从多个层面入手,关注沿海偏远海滩的环境、社区发展以及渔民环保意识。通过组织净滩、社区培训等多元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沿海地区环境改善、社区繁荣以及渔民环保意识提升的多重目标,共同守护宝贵的蓝色家园。本期活动由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海南地区的在地支持方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