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2017-02-03
海洋在流泪!
海洋塑料垃圾触目惊心。
【环境署海洋卫士刘易斯·皮尤去年参与孟买海滩清理运动,他曾撰文道:我不断提醒自己,这里是海滩。然而海滩的沙子深埋在垃圾和污物之下,这些垃圾有我的脚踝那么深。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某科学家团队花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从一只太平洋丽龟的鼻孔中取出一根塑料吸管。由于吸管堵住了受伤海龟的一个鼻孔,它呼吸很困难。】
【海狮的鳍状肢被风袋困住,溺水身亡。】
【海龟被啤酒塑料提手缠身,导致龟壳长成畸形的花生状。我们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塑料制品,却给它带来一生的伤痛。】
最近,美国的一家啤酒公司做了一件或许会改善整个海洋生态的事情。它们使用小麦和大麦的混制品做成了可食用的啤酒提手。这样一来,即使它被扔进海里,也可以被海洋生物吃掉,促成良好的循环。这一发明,被视为对抗海洋塑料垃圾最新潮的方案之一。
这让我们不由地想起去年印度发明的可食用餐具。为了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印度发明家用高粱面粉、米和小麦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种汤勺、筷子。人们用餐后,可以把餐具一同吃下肚,还有原味、甜味、辣味3种口味可以选择。
“塑料包装绿色风”也刮到了埃及。本月,埃及科学家正在研究将虾壳和蟹壳制成食品杂货袋。人们在吃过海鲜大餐后,通常将废弃的蟹壳虾壳扔到垃圾堆或海洋中,在一些国家,相关处理费用极其高昂。但这些壳实际包含着有用的化学物质:蛋白质,碳酸钙,氮和壳质(一种类似纤维素的聚合物),它们是丰富且便宜的可再生资源。
2017年开年之时还迎来一个喜讯,印度一家初创企业制造出由天然淀粉和植物油合成的“塑料袋”。这种袋子100%由有机物构成,可生物降解,有利环境,人们甚至可以把它吃掉。公司创始人解释说:“这种生物塑料已经通过了口服毒性试验,没有测到任何有毒残留物。它甚至能供人类食用,因此对海洋动物完全无害。”
他表示,他们研制的材料,在室温条件下放于水中就能溶解掉。如果还想再快点,只要把它置于热水里,约几十秒就见效。
【真能吃吗?不许骗我!】
然而,抵抗海洋塑料"瘟疫"不能仅凭技术创新
刚刚闭幕的世界经济论坛警示人们,到2050年,世界各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重量将超过海中鱼类。全球每年生产约2.8亿公吨塑料,但只有少量被回收利用。其余的约1300万公吨塑料最终遗落在海洋中,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在过去20年里,创新型企业,以及富于开拓精神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了大量新型环保塑料制品,比如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的塑料替代品,试图减少塑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即使有少量聚合物意外流入自然,也保证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吻合,不给环境造成负担。
据估计,到2020年,“塑料替代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4亿美元,并在未来10年中占据塑料市场的20%。
就职于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垃圾全球伙伴关系的海蒂·萨维里(Heidi Savelli)不无担忧地表示,虽然技术创新在减轻污染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我们仍要意识到这不是根本之道,解决塑料危机的唯一途径在于人们行为的根本性改变。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法。创新是必要的,我们注定要对此倾注全力,但它不应该成为人们懒惰的理由。当前最迫切的挑战是减少人们对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制品的依赖。
联合国环境署《生物降解塑料》报告表明,我们过多地沉迷于“技术性解决方案”,而忽视了每一个个体行为汇聚起来所能产生的强大力量。
“给产品贴上可生物降解的标签是一种技术性的解决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人的责任,导致人们不愿意从自身做起。” 萨维里说。
生物塑料的环境足迹更低吗?
生物塑料毕竟是新生事物,羽翼未丰,正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尽管产品都贴上“绿色”标签,但是行业对于“生物可降解”或“可堆肥”的定义仍然模糊,缺乏统一的生物塑料贴标方法,这也给投机者提供了投机的机会和选择,可能造成代价高昂的错误。
“在全球未就海洋环境的’生物降解’标准达成一致之前,我们尚不能定论 ‘生物降解’塑料能否有助于减少海洋塑料垃圾,以及能否减轻塑料对海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影响。”萨维里表示。
此外,生物降解过程可能长达五年,期间塑料材料还是会有很多途径流入海洋。比如 “含氧生物降解” 塑料(oxo-degradable),富含氧化塑料的金属元素,它最终会被分解为碎片,形成塑料微粒,反而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运输有害微生物,病原体和藻类物种。
此外,在某些条件下,在陆地上可以实现堆肥效果的材料,在海洋中反而无法成功降解,例如,有些材料要求分解温度达到50摄氏度。同时,有些可堆肥塑料或许能达到工业堆肥标准,但因缺乏必要条件,并不适用于家庭堆肥。
生物塑料不能循环使用,如果与可回收塑料混合在一起,会造成污染。可悲的是,大多数“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最终归宿仍然是垃圾填埋场,在那里他们慢慢地分解,并增加甲烷排放。
在生产方面,一些生物塑料比某些石油基塑料拥有更高的环境足迹,会消耗更多的碳和资源。而相反,因为技术的进步,某些石油基塑料的生产效率极高且方便回收,因此也可能有相对较低的环境影响。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底线是什么?
创新是必要和可取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惰性和对“一次性产品”的依赖。我们每一个人在自身行为和选择上的改变,都将拯救我们的海洋。同时,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有效管理塑料。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歉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