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2017-08-04
船舶搁浅或触礁是常见的航行事故之一。船舶搁浅或触礁一般发生在沿海或港口附近,其危险性尽管不如碰撞、触损等航行事故大,但其始终处于危险状态,不但可能造成船体损坏,还可能阻塞航而影响通航安全。及早使船舶脱离危险水域,进而减小船体应力和造成污染的危险是船舶搁浅后的紧迫任务。我们从操船者的角度出发,来一起了解下船舶搁浅或触礁后的应急措施。
1 搁浅前的紧急措施
航行中,发现搁浅不可避免时,应根据船舶所处的情况和环境采取如下行动:
(1)如不明搁浅水域的地形和地貌,应立即停车,可行时立即抛双锚;
(2)如明了搁浅水域情况,船尾方向水域开阔水深充裕且船舶航向与浅滩垂直,应立即停车、倒车,可行时抛双锚;
(3)如明了搁浅处仅为航道中新生的小沙滩,应全速前进并左右交替满舵。
2 搁浅后的紧急措施
船舶搁浅后,船舶驾驶人员应立即按照下列步骤采取行动,以便达到控制局面和减少损害的目的:
船舶搁浅
1立即行动
(1)搁浅情况未判明前不应盲目动车脱浅;
(2)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证船舶整体水密性;
(3)显示适当的船舶搁浅信号;
(4)通知有关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机构。
2搁浅船舶的态势评估
当紧急危险过后,船长或驾驶员应对搁浅船的态势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
(1)船上人员的安全状况;
(2)天气和海况,包括预报情况;
(3)潮流和潮汐情况;
(4)船舶周围水域的海底底质、海岸线和水深情况;
(5)船舶损坏情况,以及已发生的污染和潜在污染的危险性;
(6)进一步损失的危险性;
(7)保持通信畅通;
(8)船体与海底之间的作用力;
(9)脱浅后船舶的吃水和纵倾情况。
一旦决定通过外援浮起船舶时,应立即发出救助请求,且不可延误。救助程序的及早启动和救助人员的及早到达是救助成功的关键。
3固定搁浅船舶
通过初步评估表明船舶不存在偏转、沉没和倾覆的可能,可在另一个高潮时运用全速倒车尝试进行脱浅。如果船舶不能在短的时间内脱浅,在船舶搁浅的期间应使主机处于随时可用的备车状态并保证船舶的安全。这时,如果船舶在涌浪的作用下有上下起伏运动,表明搁浅船是活动的。活动的搁浅船存在偏转、向岸推移、墩底和加重搁浅的危险。应采取下列固定措施:
(1)船首向的变化表明船舶发生偏转且船尾清爽可以操作,则可果断地运用主机和舵,以防船舶搁浅加重。
(2)可能的话,用缆绳或锚链使搁浅船固定在礁石、珊瑚礁或其他固定点以避免船舶偏转和向岸漂移。
(3)有拖船协助时,可以通过拖船将搁浅船向宽阔水域一侧顶推以防偏转。
(4)向舱内注水使船舶下沉以防搁浅船向岸漂移和墩底。可向漂浮一侧的压载舱注入压载水,以增加船底与海底的接触面积,进而分散海底的作用力,还会减小船体扭矩和弯矩。
4测量船舶吃水和检查搁浅部位
要想对船舶态势作出准确的评估,必须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注意检查搁浅部位舱室的损坏情况。当货舱有货无法进行检查时,在打开测深管、天窗、舱口和其他连接通道时应特别小心,以防使进水扩大。应注意船体列板变形、扭曲和其他船体损坏的表征。
频繁测量各压载舱、燃油舱等水线以下各舱室的液位深度,并将所测值与搁浅前的测值进行比较,以发现船体破损情况。
对搁浅船船体周围进行测深,以便确定搁浅程度。若海面涌浪较大而无法准确测量时,可用铅锤测量主甲板至海底之间的距离间接获得水深。所测得的水深资料应在大比例尺海图或草图上的船体周围进行标注,以表明船舶搁浅程度。测量舷边水深方法可自船首向两舷每隔lOm 测一个点(如下图所示),测量船体周围的水深应从船边开始以辐射方向进行。在测深的同时,还应采样海底底质,底质不仅影响摩擦力,而且底质及海底坡度还影响锚的抓力。
测量船舶吃水数据时,应记录当时的时间、潮高以及海况等情况。并将吃水应修正到潮高基准面。通常潮高基准面与当地的海图基准面相同。
船体部分搁浅时如发现某部位搁浅后的吃水大于搁浅前的吃水又大于舷边水深,则表明该部位未搁浅。如搁浅后的吃水小于搁浅前的吃水,则表明该部位已搁浅,且搁浅后的吃水与搁浅前的吃水差异越大,表明搁浅越严重。如搁浅部位的吃水小于舷边水深,表明此处船体搁在海底突出物上;如搁浅部位的吃水大于舷边水深,说明此处船体陷入海底。
搁浅船的吃水是计算损失浮力的基础,又是计算脱浅拉力的依据。船舶能否顺利脱浅,与搁浅船的吃水勘测是否精确关系密切,因此,用一定的时间努力获得准确的搁浅船吃水是非常重要的。
注:此文转载于中国海事
图文:新闻中心
编辑:珊瑚宝宝